本文作者:admin

邓颖超逝世在线_邓颖超年轻时候照片资料

admin 2020-11-22 34
邓颖超逝世在线_邓颖超年轻时候照片资料摘要: 悼念周总理的文章大有大无周恩来——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今年是周恩来诞辰百年,他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二年。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,至今,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,一谈国事就念总理...

悼念周总理的文章 大有大无周恩来 ——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百年,他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二年。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,至今,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,一谈国事就念总理。陆放翁诗:“何方可化身千亿,一树梅前一放翁。”是什么办法化作总理身千亿,人人面前有总理呢?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什么灵魂的永恒?伟人之魂竟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、浸润万物吗?就像老僧悟禅,就如朱子格物,自从一九七六年一月国丧以来,我就常穷思默想这个费解的难题。二十多年了,终于有一天我悟出了一个理:总理这时时处处的“有”,原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“无”,那些最不该,最让人想不到、受不了的“无”啊。 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。 一是死不留灰。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。总理去世的时候,正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日子,林彪集团被粉碎不久,“四人帮”集团正自鸣得意,中国上空乌云压城,百姓肚里愁肠千结。一九七六年新年刚过,一个寒冷的早晨突然广播里传出了哀乐。人们噙着泪水,对着电视一遍遍地看着那个简陋的遗体告别仪式,突然江青那副可憎的面孔出现了,她居然不脱帽鞠躬,许多电视机旁都发出了怒吼:“江青脱掉帽子!”过了几天,报上又公布了总理遗体到八宝山火化的消息,并且遵总理遗嘱不留骨灰。许多人都不相信这个事实,一定是江青这个臭婆娘又在搞什么荫谋。直到多少年后,我们才清楚,这确实是总理遗愿。一月十五日下午追悼会结束后,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,说总理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。灰入大地,可以肥田。当晚,邓颖超找来总理生前党小组的几个成员帮忙,一架农用飞机在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飞,飞临天津这个总理少年时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,又沿着渤海湾飞临白河入海口,将那一捧银白的灰粉化入海空,也许就是这一撒,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,贯通天地。 但人们还是不能接受这一事实。多少年后还是有人提问,难道总理的骨灰就真的一点也没有留下吗?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修墓土葬,这对生者来说,可以寄托哀思,对死者来说则希望还能长留人间。多少年来,越有权的人就越下力气去做这件事。中国的十三陵,印度的泰姬陵,埃及的金字塔,还有一些埋葬神父的大教堂,我都看过。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,又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,当然不会为自己的身后事去费许多神。所以一解放,毛泽东就带头签名火葬,以节约耕地,但彻底如周恩来这样连骨灰都不留的却还是第一人。你看一座八宝山上,不就是存灰为记吗?历史上有多少名人,死后即使无尸,人们也要为他修一个衣冠冢。老舍先生的追悼会上,骨灰盒里放的是一副眼镜,一支钢笔。纪念死者总得有个念物,有个引子啊。 没有灰,当然也谈不上埋灰之处,也就没有碑和墓,欲哭无泪,欲祭无碑,魂兮何在,无限相思寄何处?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篇都是碑文、墓志和在名人墓前的凭吊之作,有许多还发挥出炽热的情和永恒的理。如韩愈为柳宗元写的墓志痛呼:“士穷乃见节义”,如杜甫在诸葛亮祠中所叹: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,都成了千古名言。明代张溥著名的《五人墓碑记》“扼腕墓道,发其志士之悲”简直就是一篇正义对邪恶的宣言。就是空前伟大如马克思这样的人,死后也有一块墓地,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说也选入马恩文选,成了国际共运的重要文献。马克思的形象也因这篇文章更加辉煌。为伟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国文化的传统,中国百姓的习惯,你看明山秀水间,市井乡村里,还有那些州县府志的字里行间,有多少知名的、不知名的古人墓、碑、庙、祠、铭、志,怎么偏偏轮到总理,这个前代所有的名人加起来都不足抵其人格伟大的人,就连一个我们可以为之扼腕、叹息、流泪的地方也没有呢?于是人们难免生出一丝丝的猜测,有的说是总理英明,见“四人帮”猖狂,政局反复,不愿身后有伍子胥鞭尸之事;有的说是总理节俭,不愿为自己的身后事再破费国家钱财。但我想,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个干净。生时鞠躬尽瘁,死后不留麻烦。他是一个只讲奉献,献完转身就走的人,不求什么纪念的回报和香火的馈饷。也许隐隐还有另一层意思。以他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“忠君”,他更不愿在身后出现什么

周总理给谁抬棺扶灵 1938年8月,长征的红军到了毛儿盖附近,党中央在沙窝召开会议之后,周恩来因疲劳过度,营养不足,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,他病倒了。这次病,来势异常凶猛。连续几天周恩来一直发着高烧,不能进食。在那个时期,红军中主要流行四种疾病:痢疾、腹泻、疥疮和下腿溃疡,很多病都与上述因素有关。医生为周恩来做了检查,发现肝脏肿大,下缘竟达到右肠骨窝,诊断为肝脓肿和阿米巴痢疾。医生每天为周恩来肌注治疗痢疾的依米丁注射液,除此之外,几乎没有别的办法。当时,红军的医疗条件极差,穿刺抽脓或开刀都不可能,但是万一脓肿破裂到胸腔或腹腔,肯定有生命危险。只好派人到60里以外的山上,找些冰块冷敷,使脓肿不向前胸发展。为照顾周恩来,组织决定,把邓颖超从干部休养连接来,护理周恩来。她来到周恩来身边时,周恩来已昏迷不醒,睡在木板床上。邓颖超就在地上铺点草睡,她将周恩来脱下的毛背心拿来看看,捉到一百七十多个虱子,挤虱子的血把手都染红了。在这生死关头,周恩来却神志清醒了,他不断呻吟,说肚子痛,竟排出半盆棕绿色的脓。这是由于肝脓肿已和横结肠粘连在一起,脓肿通过肠子排了出来,他的高烧也慢慢的退了下来。周恩来清醒后,竟不知道她是甚么时候来的。这也是周恩来没有参加毛儿盖会议的原因。 毛儿盖会议后,中央红军决定继续北上。周恩来身体非常虚弱,彭德怀下令,组织担架队,由陈赓任队长,兵站部长兼政委杨立三组织担架,抬着周恩来,向着荒无人烟,充满沼泽的大草地进发。这是多么艰难的行程啊。草地天气变化无常,时而狂风四起,大雨滂沱,时而漫天飞雪,冰雹骤降。经过长途跋涉,红军战士缺衣少食,冻馁交加,体质非常虚弱。周恩来不愿看到同志们双肩磨破,步履艰难的抬着自己,几次要挣扎着要从担架上下来自己走。然而,他已虚弱不堪,身不由己。 [ 转自铁血社区 ] 1954年,时任中央军委财政部部长的杨立三因患脑癌逝世,任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担任主祭人,并无论如何也要亲自给杨立三抬棺送葬。并走在右边最前头执绋,(在左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彭德怀),到八宝山后,周恩来眼含热泪与杨立三作了最后的告别,了却了他为杨立三抬棺送葬的心愿,谱写了一首共和国将帅生死情地感人篇章。

邓疑超去世有没降半旗 孩子没有罪,革命者的孩子也有生存的权利。 邓颖超知道周恩来喜欢孩子,她满心想...当周总理逝世那天,联合国降半旗 ,很多人不服。

陶行知生平事迹是什么? 陶行知生平:   1891年10月18日(农历9月16日)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白潭源村。   1908年 邓颖超逝世在线_邓颖超年轻时候照片资料 17岁:赴杭州拟入广济医学堂学医,因不满学堂对非基督教徒的歧视,三天后愤而退学。   1911年 20岁:辛亥革命爆发,思想发生变化,信仰孙中山,主张民主共和、读书要与国家大事结合。   1912年 21岁:在金大,热心爱国社会活动。组织爱国演讲,举办爱国捐,热心宣传民族、民主革命思想。   1919年 28岁:5月9日,在南京小营演武厅6千人大会上发表演说,痛斥袁世凯“二十一条”卖国条约,13日,南京学界联合会成立,选举陶行知为会长。20日南京各校学生自行罢课。南京高师代校务的陈容反对罢课而离校,陶行知暂代理校务,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。   1921年 30岁:12月,新教育共进社、《新教育》杂志社、实际教育调查社合并,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。以“调查教育实况,研究教育学说,力谋教育改进”为宗旨。   1923年 32岁:与朱其慧、晏阳初、朱经农、白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。与朱经农合编《平民千字课本》。到南京、安庆、南昌、上海、杭州、武汉等地推广平民教育运动。是年,拒绝北洋政府任命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(武汉大学前身)校长,又谢绝母校金陵大学聘为校长。专心致意于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。   1926年 35岁:倡导乡村教育运动。拟定推行乡村教育计划。筹设试验乡村师范学校。   1927年 36岁:南京试验乡村师范(即晓庄师范)正式开学。陶行知谈到“晓庄精神、乐观精神、革命精神和团结精神”。最后指出:“我们要办好乡村教育,要改造乡村社会,总须有宽阔的胸怀,奉献精神。”   1929年 38岁:由于领导晓庄科学社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,12月14日,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陶行知科学博士荣誉学位(现译为理科博士,或理学博士),以表彰他对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。   1930年 39岁:4月3日,针对南京英商和记洋行工人被殴事件,抗议日舰停留南京江面。同情和支持晓庄师生参加全市学生示威游行。5日,支持晓庄参加全市学生反帝爱国游行。   1932年 41岁:创办儿童通讯学校,普及科学教育,任校长,10月1日,在上海市创办山海工学团、晨更工学团等,主张“以工养生,学以明生,团以保生。”开始推行普及教育运动。   1933年 42岁:3月14日,马克思逝世50周年。与蔡元培、章 器、李公朴等公朴等学术界100余人发起纪念会。9月28日,组成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。10月25日,新安旅行团7个小朋友抵沪。热情关怀,具体指导。   1935年 44岁:参加创立中国新文字研究会,起草中国新文字宣言。10月10日,资助电影器材,“新安旅行团”从江苏淮安出发,赴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国。12月9日“一.二九”运动爆发,与宋庆龄、何香凝、马相伯、沈钧儒等800余人联合发表〈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〉。   1936年 45岁:开展国难教育运动。宣传抗日救国。5 >>>>精品(肉文暖文)在线阅读<<<< 月21日,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,陶行知被选为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。7月初,全国各界救国会决定委托陶行知前住欧美亚非各国宣传抗日救国,发动侨胞共赴国难。以“国民外交使节”的身份,出访28国和地区向华侨及国际友人宣传抗日救国的正义主张。   1937年 46岁:抗战全面爆发,出版〈战时教育〉。在墨西哥、美国及加拿大多次演讲《禁运和抵制日货》,发动华侨献金救国,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支持。   1938年 47岁:在伦敦与中共代表吴玉章一起出席世界反侵略大会,并再次谒马克思墓。5月4日,在洛杉矶发表演说:日本在中国杀死100万人时,有50多万人是美国提供给日本军火帮助杀死的。引起美国的震惊,促进禁运和抵制日货。9月为甘地重写的《中国人民教育运动》英文稿,甘地作了按语:“这本小册子在印度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。”11月创立中国战时教育协会,起草战时教育方案。12月15日,在桂林正式成立生活教育社,当选为理事长。   1939年 48岁:7月20日,育才学校开学,后迁至合川划街子古圣正式上课。分文学、音乐、戏剧、舞蹈、绘画、社会、自然科学6个组,学生百余人。   1940年 49岁:4月,参加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五次会议。提出:政府应规定教育为人民之义务和权利。26日,在重庆主持育才学校音乐组演出的音乐晚会。周恩来为音乐组题词:“为新中国培养出一群新的音乐天才。”   1941年 50岁:4月,提出“跟武训学”的口号,要求大家做“集体的武训”,艰苦办学。并定4月6日为“育才兴字节”。9月,试验“育才幼年研究生制”,选拔了27名少年研究生进行专门培养。使全校学习风气推向新的颤潮。   1942年 51岁:2月,组织育才师生举行戏剧公演、绘画展览、音乐会,向社会汇报办学和创作成果。   1943年 52岁:带领育才师生学习“南泥湾”精神,自力更生,战胜困难,开荒30亩,建立了育才第一个农场。   1944年 53岁:致力于和平团结民主运动。   1945年 54岁 :5月,在《在战时教育》上发表《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》。9月9日,与冯亦代、倪斐君筹办的国际难童学校开学。又称培才小学。10月18日,发表英文论著《全民教育》提出:“民主第一”、“全民教育”、“全面教育”、“终身教育”等指导原则。11月1日,《战时教育》改《民主教育》。在创刊号上发表《民主》、《民主教育》两文。   1946年 55岁 :较场口惨案”郭、李被打伤。陶即带领育才师生上街游行,抗议示威。6月23日,在上海北站十万群众欢送赴京请愿代表大会上,担任大会主席,发表著名演说,要求和平,反对内战。7月,民主战士李公朴、闻一多先后被害。陶行知说;“我等着第三枪”。12日,在沪江大学最后一次讲演:《新中国之教育》。16日,给育才学校师生写了最后一封信。21日,又写下了最后一首诗《祭邹韬奋先生文》他面对敌人威胁,无私无畏,视死如归。在上海最后三个月里作了百余次演讲,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内战、反独裁、要民主、要和平的意志。7月24日连夜整理历年诗稿。7月25日突患脑溢血逝世,终年55岁。   临终前,周恩来、邓颖超等赶来。周恩来握着陶的手说:“朋友们都要学习你的精神,尽瘁民主事业直到最后一息。”   8月11日,延安各界代表二千余人,举行“陶行知先生追悼大会”。毛泽东亲笔题写悼词:“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”。   9月23日,重应各界在沧白堂举行追悼陶行知大会,到会的文化教育界代表及各界人士二千余人。   10月27日,上海各界追悼陶行知大会在震旦大学礼堂举行,到会有工人、农民、学生、文化界及外国友人五千余人。宋庆龄题词:“万世师表。”何香凝题词:“行知先生精神不死。”   12月9日,美国教育界名流和中国留美人士三百余人,在纽约举行追悼大会。杜威和冯玉祥担任大会名誉主席。杜威、克伯屈等介绍陶行知的生平。在国外,新加超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及香港同胞,也都举行了追悼会。世界著名教育杜威、克伯屈、罗格等发来唁电:“陶博士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建设的功勋与贡献是无与伦比的,我拉后死者必定永远纪念他,并贯彻他的事业。”   12月1日,陶行知安葬在南京劳山下晓庄。全国53个人民团体代表及二千余人参加了葬礼。从此,陶行知和父母、前妻、妹妹一起长眠于晓庄劳山之麓。   具体见:了解行知——陶行知年谱

邓颖超哪一年去世的 邓颖超(1904-1992)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、著名社会活动家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,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,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。 1992年7月11日上午6时55分,邓颖超与世长辞,享年88岁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admin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huangbaotai.net/sbt/15164.html发布于 2020-11-22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兴趣知识网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