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节为什么还叫乞巧节
千百年来,牛郎、织女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.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,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、织女星渡河相会.传说西汉的窦太后自小秃头,家人嫌她丑陋,就不准她出门看星.当然,并不是每个女孩都像窦后小时候一样的不幸.事实上,七夕的重头戏就在这些女孩的身上呢!因为传说中,织女的手艺极巧,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.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,在少女之间,遂发展出了一种「乞巧」的习俗.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形成了,只不过是後来才和牛郎、织女的故事相结合.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、五孔、七孔、九孔之多.七夕晚上,手拿丝线,对着月光穿针,看谁先穿过就是「得巧」.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,是在七夕的中午,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曝晒,过了一段时间後,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.
这时把针丢在水里,有了薄膜的支撑,针会浮在水面上.再看看水中所呈现的针
影,如果成为云彩、花朵、鸟兽之形,就是得巧.反之,若呈现细如线、粗如槌的影子,就是未能得巧.
除此之外,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,供上水果、鲜花向织女乞巧.据载,蔡州有位丁姓女子,十分擅长女红.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,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.第二天早上一看,原是只金梭.从此之後,她的「巧思益进」.
乞巧的方式之多,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.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,如果夜里有子(一种小蜘蛛)在瓜果上结网,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.讲究一点的,如唐朝宫女,就把子放在小盒子中,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.如果网结得就是巧乞得少.
另有窃听哭声之说,据说必须要是个童女,在夜阑人静之时,悄悄的走近古井之旁,或是葡萄架下,屏息静听,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、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,此女必能得巧.
妇女间乞巧,男子也没闲着.俗传七月七日魁星的生日.魁星文事,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,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,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.魁星爷就是魁斗星,廿八宿中的奎星,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,也魁星或魁首.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「大魁天下士」或「一举夺魁」,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.
根据民间传说,魁星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