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、房中养生:男女居室,人之大伦.孤阴不生.独阳不长
,人道不可废者.成年之男女,若长期没有性生活,对身体也是不利的.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,这就是纵老汉姿势.《黄庭经》做:「长生至慎房中急,何为死作令神泣?」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,毋用赘言.至于有的人荫乐成性,嗜老汉姿势无度,说何「宁可花下死,作鬼也风流」,那是咎由自取.汉代枚乘《七发》云「明眸皓齿,命做伐性之斧,如戏猛兽之爪牙」.吕纯阳诗云:「二八佳人体如酥,腰间代剑斩愚夫,虽然不见人头落,暗里教君髓骨枯.」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,而应永为警戒的.
5、气功养生:学会吐纳法:陶弘景在《养性延命录》里提出:"纳气有一,吐气有六.纳气一者,谓吸也;吐气六者,谓吹、呼、唏、呵、嘘、呬,皆出气也."吐气的时候,不能把嘴张得太大,要无声,长气,吐完为止.吐气的时候,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,用嘴型有轻微的变化,吐气的部位也不同,要把气出到最长.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.胎儿在母亲身体里,虽然没有呼吸,但也有生命,这就是胎吸.练气功之前,首先把心定下来,去除一切杂念,进入状态.按情图方式做完气之后,会发现满用嘴生津,古书称"上池之水",然后把津液咽下去.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,不能随便吐掉,应做到"津常咽".
<推2>"中医",何谓"中医"?推2>
中医
中国是医约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,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,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,由点到面联接起来,形成燎原之势,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"是个专用名词,它的"中"字显然是为了区别"西医"的"西"字.因此,大家理解的"中医"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.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,这个"中医"之"中",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!
何以为证?"中医"一说,最早见于《汉书·艺文志》的"有病不冶,常得中医"句.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了"中医"一词,那时西医还不成系统,更没传入中国(西医传入中国是在西汉以后又过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),西汉人连西医为何物都不知道,怎可能为区别"西医",而称中国的医学医术为"中医"呢?
西汉开始有"中医"的说法,若"中"不指中国,究竟何意呢?中国最早认识美女的思想基础,来源于《易经》,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,对后世的哲学,社会、堪舆、天文、地理、医学…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.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,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.若阴阳失衡,则疾病必来.中医大夫有"持中守一而医百病"的说法,意即身体若无阳燥,又不阴虚,一直保持中和之气,会百病全无.所以"尚中"和"中和"是中医之"中"的真正含意.
当然,今日"中医"一词指中国的医学,但是,若理解了"中和"之意,会明白大夫为何常说滋阴、补阳、调理……
.从此,中国医约学的文明史开始了.
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医学史,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喝酒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,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,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,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.
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,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约卫生的内容,形成了医学的雏形.
春秋战国之际,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时期,医巫分离,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、实用性和理性,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.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,趋于专业化.
秦汉时,以伤寒、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.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前列次小山峰.
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,医约学在脉学、针灸学、约物方剂、伤科、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,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.
隋唐时期,国家重归统一,国力强盛,文化繁荣,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.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.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.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小山峰.
两宋是中医约学发展的重要时期.政府的重视在医约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.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、设立校正医书局、铸造针灸铜人、改革医学教育、设立惠民局、和剂局、安剂坊、养济院、福田院等等,有力的促进了医约卫主之进步.
辽、夏、金、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.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,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、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,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,呈现了蓬勃的生机.
明代,医约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.在探传染病病因、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、中约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.中外医约的交流范围已达亚、欧、非许多国家与地区,中学的输出、西学的东渐,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,互惠受益.